回不去的八十年代,忘不掉的“手工教学”,变了味的学校称呼

我是1984年9月份,由师范专科院校毕业到一所县城中学任教的。这是一所完全中学,初、高中都有,学生2000多,教职工近百人;校舍皆为平房,砖木结构,校址在偏僻的城郊。

那时候,老师之间对长辈一律称老师,对平辈、晚辈一律提名唤字;对老校长也是称老师,只有极个别的人称校长。大家都觉得非常自然、亲切、和谐,人际关系十分简单、纯洁、透明。校园里不时发出欢声笑语。

学生称老师、包括校长,更是一律叫老师,当然,前面都加着姓:“王老师”、“李老师”……

回不去的八十年代,忘不掉的“手工教学”,变了味的学校称呼

★最初工作的学校,校园全变了,只有两个石狮子还蹲在大门口

最初只有一个校长、一个教导主任,全校就按部就班地开课了。后来,教育局给派来两个副校长,全校以教学为主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,健康发展。

那时候的老师真忙,真辛苦。教学几乎都是“手工操作”:教案手写,板书手写,试题手写,试卷手刻,再亲自印刷,有的老师刻蜡纸,手指都磨起血泡了。到了高三年级,老师们整日选题、印题,带领学生总复习。头一天模拟考完试,一百五六十份试卷连夜判出,第二天就给学生讲解试卷。

那时候的老师是忙而不乱,完全可以说是“聚精会神教好书,一心一意谋高考”。老师们的工作量虽大,但特别完整、单一,就是一项教书育人;因此老师们的工作都有头有绪,有条不紊,并不觉得焦头烂额,心烦意乱,心乱如麻。大家的心情都很好,工作积极性都很高,成绩也比较大:一所县级二类学校,却每年能帮助十几、二十几名穷孩子考入大学,改变命运。

回不去的八十年代,忘不掉的“手工教学”,变了味的学校称呼

如今的学校正面图

到了九十年代末,该县高、初中撤并。全县仅有两所完全中学,一所搞初中,一所搞高中,老师跟着学生走,分校非常利索。我和其他教高中的老师都来到新学校了。虽说原来是两个学校的老师,但大家多数都认识,没有陌生感。

学校设正校长、支部书记各一名,副职六七个,下设年级主任、教导主任、办公室主任、总务主任,等等,多得你搞不清。有一天,我突然发现,老师们之间再也不称呼“老师”了,而是一律称官衔,除非你没有一点点官衔罢了:“王校长”、“李书记”、“张主任”……对于那些副职,绝对没有谁呼出“副”字:“李副校长”、“王副主任”,而是一律称“李校长”、“王主任”;甚至干脆连“长”字也去了,简称“李校”、“王校”,和行政单位的称呼天衣无缝地对接:“王局”、“李镇”、“刘乡”、“王县”……学校是事业单位,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,却是浓郁的官场气息。

学生称呼老师也变了,不过变得没有老师厉害。学生称呼任课老师,还是一律称老师:“刘老师”、“王老师”……称班主任却是“老班”,要亲近得多。当然,有的孩子回家称父母亲“老爸”、“老妈”,甚至还有的调皮男孩子称父亲“老李”、“老王”,开明的父亲则顺势称儿子“小李”、“小王”……父子情深,情义浓浓。

回不去的八十年代,忘不掉的“手工教学”,变了味的学校称呼

校园风景

岁月匆匆,昼夜不舍。如今的年轻老师们,利用高科技手段搞教学,要比我们那时候省事得多,但他们并不轻松,有的老师甚至还很焦虑。个中原因,只有老师们自己清楚。

我怀念八十年代的教学生涯,那难忘的校园、难忘的同事,历历如昨,时时萦怀;但时代在发展,八十年代是永远回不去了,一去不复返了。我们那代见证者也一天比一天老了,而且终将老去……

我是孙老师,主谈教育,兼谈别样;为正义呐喊,为苍生说话;忠心耿耿,忧心忡忡!不计收益如何,只管笔耕不辍。欢迎同仁和方家批评指正,并愿携手共勉!

2022.12.8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011830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d2021.cn/1328.html